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中,最受注目的当然是“男一号”,其次是“男二号”,可是却很少有人会关注“男三号”。在几乎所有的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书籍上,政治家是“男一号”,知识精英是“男二号”,企业家,则正是那个“可有可无”的“男三号”。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曾写道:“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层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 

这是一群在历史上被嘲笑和被漠视的“男三号”。 

他们在混乱中诞生,在惊悚中长大,对成长缺乏经验,发育一次次被打断,从来没有轻松自如的时刻,甚至,好像竟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成年礼”。 

这个阶层生来没有宏大的野心和浩瀚的想象力;他们过于冷静和保守,使得在一些激情四射的时刻会被认定为懦弱;他们天生是理性逻辑的信徒,这在信仰革命的时代显得十分可笑;他们对自我财富的捍卫,更是看上去有点可恶。 

“兵战”与“商战”是中国百年复兴的两大主题,而后者的主角就是企业家阶层。几乎在每一个重大的国运转折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企业家们活跃的身影。在刚刚过去的四十多年,他们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从草根的力量,迭代为树根的力量。 

然而,这一事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乃至于今日,依然是被忽略的。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无意的忽略,还是有意的遗忘。 

中国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轻商文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对企业家的认知。民众对这一阶层的恶评和讨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

它表明,在中国社会的地表层下,汹涌奔腾着一股愤怒的力量,它的构成元素是“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基层秩序薄弱”等等。它如同地火一样流淌,一旦遇到裂缝,就会不可遏制地喷薄而出,造成一种不容分说的巨大伤害。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几乎在每一次社会—经济事件中,企业家都是被指责和攻击的对象,无论是股市的暴涨狂跌,还是房价的高企不下,企业家扮演的几乎都是“攫取暴利”“黑心无良”“投机制乱”的角色。对企业家的攻击和诋毁,从来是道德的、是毋庸置疑的、是痛快淋漓的。这些声音掩盖了中国社会的制度性缺陷,将危机引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实。民众与财富阶层的情绪对立与价值观冲突,将极大地模糊中国变革的主要方向,而这种伤害将是致命的。 

我们已经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对企业家阶层的社会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确认,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从来没有进行过的“思想解放”。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632篇文章 14秒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