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产能过剩、进入市场的低门槛以及竞争者之间的道德底线低下、这些企业根本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将让公共单车行业早早地陷入无序而无奈的泥潭。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
 
本周,上海市交通委集中约谈多家共享单车公司,沟通了几个议题,同时通知大家,同学们服务市民的积极性实在太高了,上海市开展共享单车业务的企业超过30家,市中心的共享单车已经45万辆,饱和了,拜托大家投放时考虑一下偏远地区。
 
也是在本周,一家共享单车在浙江大学校区投放自行车,豪放地宣布9.9元包一个学期,而由阿里巴巴参股的一家公司更是宣布,只要凭支付宝信用积分就可以免单骑车;
 
还是在本周,各色共享单车被乱停、毁坏和肢解的照片频刷朋友圈,一派正在被彻底玩坏的“欢快”景象;
 
仍是在本周,有人质疑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可能是“金融集资”,据说已经有近四十亿资金被锁在各家公司的账户上;
 
最后在本周,Google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它研发的人工智能单车正式上街,这款车无需乘骑,就可以自动达到指定地点。
 
2
 
共享单车是2016年TMT领域唯一的亮点,不过现在看来,它很可能是一个冷笑话。
 
由摩拜和ofo发动的这场“单车革命”,其实与“共享”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它既非对社会存量资源的激活,也不可能带来所谓的社交增值,现在可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替它重新想一个新的名字出来。
 
互联网经济最本质性的竞争模式之一,是认知领先和环境通吃,这也是美团、点评以及滴滴等公司为什么频出补贴杀招的原因,可是在单车市场上,环境不但不可能被通吃,更可能因进入成本的低廉而造成竞争秩序的彻底败坏。
 
看到网上流传的那些毁坏照片,我的直觉不是“这届人民不行”,而隐约认定这是同行主动破坏的结果。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家电、饮料以及网吧市场上的搏杀流血事件从未断绝。如果在某一天,看到单车公司员工当街对殴,互相指责,我一点也不会吃惊。
 
更令人怀疑的是,公共单车服务启兆于欧洲,我的家乡杭州是最早引入这个模式的城市,其运营本质是一项非盈利性公共配套服务。当那么多贪婪的风险投资聚赌于此的时候,初心扭曲,模式怪诞,已成一个不可救药的烂泥地。
 
3
 
半年多前,曾有一位著名投资人兴奋地向我解读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他刚刚抢到了投资一家单车公司的份额,据说那是一个打破头的壮观场景。
 
一辆单车投放市场,如果能够绑定十个用户,押金收入就是2000元,而其制造成本会越来越低,单从财务模型上看,这也是一门现金流很可观的生意。如果他的介绍属实,那么,向城市投放一辆单车,其实是投放了一台流动的吸储机,单车公司迟早将“转型”为金融租赁公司。
 
就在上个月,我还请一位投资了摩拜的风险投资人上“吴晓波频道”的视频节目,再次听人解读单车模式。在他的推理中,摩拜其实是一家硬件公司,单车的竞争最终将回归于制造成本和技术性能的竞争。
 
在投资人的算盘中,与这一行业强关联的数据,也许是生产成本、维修成本、日骑率、单车押金绑定人数和投放饱和边界。
 
可是如今看来,对行业发展影响更大的倒是那些外部性因素,如产能过剩、进入市场的低门槛以及竞争者之间的道德底线低下,这些企业根本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将让这一行业早早地陷入无序而无奈的泥潭。
 
唯一可能的拯救之道,是地方政府推出特许进入制度,先让竞争有序,再谋求可持续的共生性发展。如果这样的话,政策寻租和扩张瓶颈就又浮现为新的难题。
 
但是即便如此,公共单车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年以来的单车热潮,由盛而乱,似乎预示着互联网商业创新模式的式微,在IT工具日渐普及和免费化的今天,缺乏核心内容和技术支撑的模式创新已经险象环生。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因为我的判断失误,这篇短小的专栏成为一个冷笑话。
 
其实,我挺期待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47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