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六月的早晨八点,城市的马路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本田摩托车。 

一个年轻人的车后座,斜绑着一台AQUA字样的洗衣机,路旁的手机连锁店门口,已经竖起小米、OPPO、苹果等品牌手机的海报,门店屋檐下挂着三星Galaxy的横幅,不远处是一家面积十平方米的蜜雪冰城奶茶店。 

旁边紧挨着的是宽敞明亮的名创优品连锁店。马路的尽头,巨大红字的比亚迪海报上写着“WE ARE NO.1”。 

这一幅生动的街景,是越南胡志明市的清晨。事实上,在今天的东南亚很多国家,都可以目睹类似的场景。

胡志明市富洞六路十字路口

2023年6月,我去印尼调研,当地朋友组织了一些创业者与我座谈。刚刚坐下来,一个人就悄悄把一杯咖啡递到我手里,他学瑞幸模式,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开了200多家连锁店。一位做化妆品的创业者上台介绍他的公司,在PPT的最后一页,他写了四个字:

“生而全球”。

我当时身躯一震。他是替一代出海人喊出了时代的宣言。

 一

去年是我的最后一场“吴晓波年终秀”,我将这四个字定为中场演讲的主题,在我看来,“生而全球”浪潮与人工智能革命,是这一代中国创业者最为重要的两个百年机遇。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了关税大战,赋予了“生而全球”新的意义。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外溢,经历过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代中期。当时有一些零部件企业为了供应链配套,开始在海外设厂。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案例,便是杭州的万向集团在1993年到美国建厂,为底特律的整车厂商配套生产。 

◎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代初期。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制造业从国产替代向外向型模式猛烈转型,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冲击全球市场,“Made in China”走向世界。 

◎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代中期。在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创建独立品牌,建设独立站和海外仓,由此形成了一股“跨境电商”的新力量。

到了2020年代初期,也就是最近这几年,企业出海办厂蔚然成势。

但此时,受关税大战的影响,外贸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尽管从国家部委到沿海各省市政府,都在积极为外贸企业出谋划策,如积极促进出口转内销等,但是这些办法如何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企业,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外贸转内销仍只是短期的应急之策,而又一轮的企业出海势将成为一项长期规划。

 二

企业出海,是一次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的二次创业,在某种意义上,它的难度甚至不低于企业家们第一次创业。

到海外去办企业同过去把商品卖到国外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一次从设备、技术到人才、资本的商业模式的全要素输出。 

企业家们首先要面临以下五大课题:第一,出海的企业管理;第二,品牌营销;第三,供应链;第四,国别选择;第五,合规性。 

这些问题对绝大多数的出海企业而言都非常陌生,这五方面如同木板围成了一个桶,哪块木板短,企业的水就会从哪里流出去。 

因此,从决策者到中高层,致力于出海的企业都必须在这5个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避免贸然出海,到处踩坑。 

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想要出海或者已经出海的企业,它们大多是中大型企业,创业的年份起码在10年以上,有些已经成立了20—30年。特别是制造业工厂,它们的创始人以70后和80后为主,说到出海,他们一方面跃跃欲试,同时也有畏战和怯战情绪。 

到海外办一个工厂,两年打基础,五年起规模,十年决胜负,起码需要一个长达5—10年的创业规划。这个时候对于很多70后、80后而言,还有没有再战一局的勇气?或者接班人能不能够打赢海外这一仗? 

我的这些疑问,今天正盘旋在很多想要出海的企业家的心头。

 三

放眼历史,在二战之后的全球化进程中,几乎每一个大国的企业都经历过跨国经营的阶段。

小钱德勒在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把“海外扩张”视为美国公司在完成了横向合并、纵向一体化之后的下一个战略必选项。

沃尔玛在中国

在亚洲地区,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曾经发生过与当今中国非常相似的出海浪潮。

甚至其背景也惊人地类似。当时的日本产业,一方面遭遇国内产能高度饱和的困局;另一方面,美国对日本发动了贸易战,对其半导体和汽车产业进行关税打击和技术脱钩。今天对中国企业屡屡发起的超级301条款调查,便是1974年美国商务部为日本企业“量身定做”的。

在经历十多年的出海发展后,日本制造业完成了从“出口导向”向“现地主义”的重大转型,因此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影子日本”。

时至今日,日本在海外的法人主体多达2.22万家,海外净资产规模占GDP比重为75%,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占总公司收入的82%,海外制造占日本企业制造总量的70%。

以汽车业为例,2023年日本汽车企业的全球产量为2651万辆,其中,国内制造900万辆,出口596万辆,海外制造1751万辆,其国内与海外比值为33∶67。 

“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很多人问。 

事实上,我在一线看到,尽管在动因和某些现象呈现上二者颇为近似,但是,本轮中国企业出海与当年的日本还是有很多的差异。 

比如,当年日本企业出海的主战场是欧美国家,占到其投资比例的七成,而中国企业则更多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日本企业在发动出海初期,以大型企业和财团为主力,而中国则从一开始便是大中小型企业齐头并进。再则,日本以制成品工厂为主,中国是工业中间件企业数量众多。日本很少参与在地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中国则在很多国家大力建设工业园区,等等等等。

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创造自己的出海模式,并将以怎样的方式重构“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进而改革全球贸易格局。

 四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企业出海,但是,学术界对此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2023年初,我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全国所有的经济类书籍中,不但没有一本关于出海的中国图书,连日本出海也只有一本出版于1998年的小书,而且已经绝版,只能购得二手书。 

去年年末,雪萍将即将出版的新书《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与突破》“审读本”寄给我,邀我作序。 

我与雪萍结识不久。去年9月,受厦门中国贸洽会组委会委托,吴晓波频道组织发起了一次出海论坛,经朋友介绍,我邀请雪萍来做一次主题演讲。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雪萍。我非常吃惊地发现,他对制造业供应链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很多研究都来自一线的实地调研。他的《供应链攻防战》一书,是我读过的类似主题中最有启发和结构性思考的专著之一。 

而这本《大出海》,延续了他的研究方向,并在更宽阔的视野广域里,从地理、认知、价值链和组织等角度,对中国企业出海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阐述。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学术意义上的“破局”。

就在我阅读雪萍这本新书的“审读本”之际,在我的书桌上又出现了两本其他作者完成的“出海战略”书籍。我相信,随着出海浪潮的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新鲜案例会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会成为企业出海的理性能力。

 五 

5月8日是吴晓波频道的创办日,在这里感谢所有在过去的11年里陪伴我们一起成长和学习的同学们。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举办一个系列直播。

今年的主题是企业出海。我邀请了一些出海专家和已经出海的成功的企业家朋友们,和大家就组织管理、品牌营销、供应链、国别选择和合规性等方面进行探讨,有兴趣的话,欢迎来到我们的直播间。 

在5月7日这场,我邀请了林雪萍来到直播间,我们将围绕“落地生根or落叶归根,供应链生死局”展开深度对话,与我们俩一同探讨的,还有徐赫,自2016年起,他便在联想主导供应链数字化升级,拥有超过20年全球供应链管理、战略、流程与数字化转型经验。 

在去年的年终秀,我曾经说,理性、建设性、避险性是我们这一次企业出海的三个原则,我们愿意尽自己的一些绵薄之力,聚集资源,护航保驾。 

出海,在路上。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576篇文章 8分钟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