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过去五百年里,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国家有75%的概率发生了战争,中美会是下一个吗?
口述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中美贸易摩擦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而在研究这个课题时,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概念叫做“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将军,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描写的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和斯巴达等城邦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最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取得胜利而告终。

在书中,修昔底德对两国战争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所以我们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意思就是:当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对一个守成大国形成威胁的时候,就有可能爆发战争。
1
而真正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引入大众视野的,是一位名叫雷厄姆·艾里森的哈佛教授。在2017年的时候,他写了一本关于中美关系的书,叫做《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艾里森在书中提到: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新兴大国对一个守成大国形成威胁,这样的事情一共发生过16次,其中有12次导致了战争,包括17世纪的英荷之争、法德之争、英德之争、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投影到今天,美国是全球第一的超级大国,二战之后GDP最高占到了世界的50%,是所谓的守成大国。而中国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GDP由1980年占世界经济的2%发展到了2018年的17.2%,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所谓的新兴大国。
如今中国在工业、科技等方面正逐步赶超美国,那么中美之间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呢?

在艾里森教授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中美贸易摩擦就发生了,火药味越来越浓。就在上个月,特朗普还宣布对中国5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而中国方面的反制措施正在路上。
所以从“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发生跟价值观、政治体制等并没有绝对的相应关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掉进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两个大国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2
第一种结局:赢者通吃。美国前战略顾问史蒂夫·班农说过:“中美之间的竞赛,是赢者通吃的较量,在未来25-30年内,只有一方会成为霸主。如果按现在的路一直走下去,美国势必被中国反超。”

在赢者通吃方面,美国可是有丰富经验的。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威胁,美苏冷战爆发。在这场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全方面的较量中,整个世界都处于核恐惧的笼罩下。
最后综合实力更强的美国获得了胜利,1991年在阿拉木图,苏联宣布解体,随后又听从美国的“休克疗法”导致经济改革失败,国家实力严重被削弱。
第二种结局,两败俱伤。当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打了整整30年,几乎卷入了所有古希腊城邦。战争结束后,整个雅典城邦国衰落了,同时斯巴达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被马其顿王国所征服。
再比如德英冲突,在20世纪初,大英帝国是近代最庞大的帝国,曾经拥有31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世界1/4的人口。而德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发展迅速,工业实力超过英国。
海外殖民地的问题加剧了英德的矛盾。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但也正是这次大战,断送了德意志帝国崛起的梦想,同时也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第三种结局,在竞争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原有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秩序得以重构,两国在激烈的竞合中达成了微妙而危险的均衡关系。在奥巴马执政期间,基于两国的共同利益,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在慢慢被建构。

太平洋足够宽,完全能够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不过,看到中国的崛起,美国心里是不可能高兴的。所以当年发生的南海问题、TTP协议等,都是一种动态的竞争平衡。
3
那么,如何跳出“修昔底德陷阱”,避免冲突呢?在中美对抗的环境中,有三点因素值得思考。
第一,更高的权威可以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帮助解决对抗。如发挥联合国和国际法庭的作用;将国家置于一个更大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框架中,比如现在的欧盟。
第二,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情况下,满足另一方的需求。
第三,紧密的、相互依赖的经济抬高了战争的成本,也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这点是中国参与到国际分工和贸易之后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购买大量的美债,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再向美国出口工业品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中美贸易摩擦,代表着这两个国家已经掉进了“修昔底德陷阱”,但是掉进陷阱之后最终会走向哪种结局,仍然是个巨大的悬念。而这个悬念的答案不但将决定中国和美国未来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的国运,甚至将决定全球未来的秩序。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