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又该如何浪费?悲哀的是,很多优秀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被剥夺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权利。
 
口述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讲一个我听到的故事。
 
大概十多年前,有一位在美国某常青藤大学读博的中国学生,他平时兢兢业业,也颇有学术成果。一天,他突然对着电脑大笑,然后走出了宿舍,疯掉了。
 
父母闻讯赶到美国,把他接回家。回国后,他再也无法和人正常交流。父母不解,从小到大,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也从未有过出格举动啊。最后,父母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了几行惊悚的文字:
 
“我很害怕,或许我还不够好,我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据他室友回忆,他仅仅是在一个小项目上卡了几个礼拜。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几乎每个年轻人都试图回答过,却几乎无人能够完美回答。而答得不好的人,则陷入无尽的精神漩涡。
 
 
1
 
最近读了一份关于中国精神疾病的报告,深有感触。
 
报告的撰写者是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他还是前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副主任和总督导。在报告中他揭示了一个现象:
 
今天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甚至产生强烈的自杀倾向。
 
他提供了三组数据。
 
第一个数据,40年前,也就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即100个人中有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疾病。这个数据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17.5%。
 
第二个数据,40年前,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大概为1%,现在这个数据是13%,100个人里有13个人患有病理意义上的焦虑症。
 
第三个数据,20年前,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万分之五。现在是多少?竟然飙升到6%。也就是说20年里,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增长120倍。
 
所以近几年来,我们听到了一些古怪的新词。
 
比如“职业倦怠症”,一种由工作无限膨胀与挫折引发的身体和情感的入不敷出感。心理学家大卫·波森认为,“倦怠会摧毁你每一样能力,短期记忆、正面乐观的态度、统筹、判断与推理能力。”
用流行话来讲,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我努力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491篇文章 30秒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