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巴九灵
 
6月1日晚,《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全文发布。
 
海南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第一次机遇是1988年设省、建经济特区。
 
第二次机遇是2010年建设国际旅游岛。
 
第三次机遇就是现在。
 
面对机遇,理应兴奋。但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机遇,理应冷静。想清楚此前的机遇为什么没把握好,才能不辜负这一次机遇。
 
然而,翻翻朋友圈,刷屏的却是这样的文字:
 
海南,超越深圳、上海的机会来了!
海南会不会取代香港?
 
大家是对香港、深圳、上海有什么误会,又对海南有什么误会?
 
1
 
提及海南,多数人的印象停留在祖国第二大岛、旅游胜地、椰汁、东北人民的执念等等。
 
为了撇清误会,我们有必要准确、直观地认识海南,就拿它和上海、深圳、香港来比一比:
 
海南有3.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比之下,上海的面积只相当于0.18个海南,香港就更小了,只相当于0.03个海南。
 
图例:将海南的土地面积定义为1“琼”,则上海土地面积约为0.18琼。
 
不过,海南的土地面积中,有超过3万平方公里都由植被覆盖(图中绿块表示),其中一小半是林地草地,一大半是种植土地。
 
植被多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对于发展农业、发展旅游业来说无疑是好事,对于建设城市、兴办工业来说就不一定了。
 
偌大的海南,城市建成区——已开发建设的区域有多大呢?只有大概1%的土地,约380平方公里,这一下就比上海、深圳小多了。
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往往与人口总量相关——足够多的开发建设区域,才能承载足够多的人居住生活;来了足够多的人,才会进一步拓展城市。
 
海南虽然是一个省,但其实人口也就一座大城市的规模,这一点制约着未来的发展。
 
接下来的对比会愈发凶残,也会更明白地展示,为什么海南和沪深港相差甚远。
 
以GDP论,1个上海顶7个海南,1个深圳或香港顶5个海南。
 
进而,这意味着上海的人均GDP接近海南的3倍,深圳接近海南的4倍,香港接近海南的6倍。
 
与其设定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不如务实一些,先达到人均GDP全国水平——7万元(我们一般将人均1万美元定义为中等收入的门槛)。
 
若说超越深圳,得在制造业上发力吧?我们来看看海南的制造业底子。
 
在海南尚不算大的GDP盘子里,第二产业占比只有20%出头,和第一产业占比差不多。
这20%里,还有一半是建筑业。
 
于是工业增加值只有500多亿(还要撇除采矿和水电燃气供应,才是制造业)。
 
深圳市南山区的工业增加值都比海南省高得多。而整个深圳,相当于16个海南。
 
若说取代香港,得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吧?我们再来看看海南的金融业底子。
 
姑且不管金融体制是否健全,资本是否自由流动,是否衔接英美法系,也不管发展银行业、保险业还是证券业,单说要做到香港的金融业体量,还要增长10倍。
 
若说超越上海……
 
就像我们在上面的图中看到的那样,要有深圳那么大的制造业,还要有香港那么大的金融业,同时,要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2019年,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总额超过84000亿元,相当于93个海南。
 
2019年深圳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没有公布,2018年为6.78万亿元,仅次于上海。
 
2019年,上海港以4330万标准箱(TEU)的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海南所有港口(海口港、洋浦港等)加起来,吞吐量也只有268万标准箱。
 
这就是海南的现实,发展海南,先要认清这些现实。
 
2
 
说了那么多,不是唱衰海南,我们只是反对捧杀,反对一蹴而就。
 
拿海南和上海、深圳、香港去对标,只会让外界对海南产生误解,甚至海南自己也产生幻觉,想走捷径,走上歧路,错过时间窗口。
 
我们应该记得,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没实现“三来一补”和吸引外资,反而演变成了房地产泡沫。全省冒出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在1993年房价就达到了7500元/平方米。
 
开启金融整顿之前,时任副总理朱镕基曾考察与海南隔海相望的广西北海,那里的房地产热和海南相近。当时他说:
 
北海不同于我的上海,上海经济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产业发展已相当成熟,想上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即使是这样,上海的浦东也远不同于浦西。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逾越不得。
 
这句话放在当下,仍是金玉良言。
 
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的工作,直到2006年才基本结束。
 
2008年,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2010年正式推进。此后,海南旅游业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再次引来了炒房热。时至今日,三亚的房价、房价收入比仍然名列全国前茅。
 
于是,舆论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海南一直有政策利好,但是一直发展不起来;虽然发展不起来,但是房价蹭蹭往上涨。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我们来看看新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的几条细则(留意加粗部分即可):
 
实行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
 
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减少禁止和限制条款。
 
便利跨境贸易投资资金流动。
 
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官方的态度很明确了。
 
有鼓励投资的,有吸引人才的。
 
“实质性运营”,是为了避免霍尔果斯影视皮包公司一类的情况。
 
而“进口至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和“加工增值30%后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无疑是在激励来料加工制造业,甚至进口零部件组装一下就行。
 
在东亚,在屡屡诞生经济奇迹的东亚,还没有一个人口超过500万的经济区域,可以跳过发展制造业,直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落下的课要补上。
 
海南的人均GDP才5.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6万元(月均两千多),仍有4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在自贸港政策的支持下,完全可以承接珠三角外迁的产业,乃至更多的产业和更多的人口。
 
海南,忘掉深圳与香港,走自己的路,第一步是追上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步是追上东部沿海平均水平。实现这两点,这就是大成功。
 
天涯海角不会诞生华尔街之狼,或许也不会诞生硅谷极客,但这里可以有春天的故事。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490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