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他们浸淫于一个古老的行业,但用新的工艺和范式,服务于新的人。他们将一个个熟悉的物件重新想象和定义,让它们与当代有关,他们因此被称为新匠人。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
 
两年前,在深圳,受一位学生的邀约去参观景德镇瓷器的展览,名曰“爻变”。
 
展览分内外两厅,外厅是大师展,一批国家级制窑大师的作品,团锦飞禽,硕大精致,每件似曾相识,动辄十万百万,我匆匆而过,了无惊奇。
 
内厅是“小师”展,我在那里流连两个小时,久久不愿离去。
 
 
据说景德镇有上千家青年制窑作坊,很多是70后、80后的夫妻档,他们的作品完全迥异于前辈,无论是人物造型、意境表达以及烧制工艺,都大立大破,前所未见。价格也很可人,数千元到两三万元,让人食指大动。
 
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
 
爻者,窑也。爻变,即窑变。
 
原来这个展览的名字里,暗含着杀死大师的血性。
 
2
 
三宅一生出生于1938年,27岁时到巴黎,进入巴黎服装工会学校,毕业后与纪梵希一起工作,跟在法国大师后面老老实实地裁每一块布。他的理想是,把欧洲人的时尚带回日本。
 
1968年,东京举办奥运会,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日本重新崛起。也是在这一年,三宅一生回到东京,创办自己的工作室,他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是——那么,东京姑娘应该穿怎样的衣服,她们为什么要跟巴黎姑娘、纽约姑娘穿同一件衣服?
 
1973年,35岁的三宅一生回到巴黎,举办名为“一块布”的个人展,轰动时装界。从此,全世界的服饰流行分成了两个流派,西方的,和东方的。
 
 
1950年,日本人均GDP为109美元,1973年为3822美元,那一年美国为6462美元。1979年,傅高义出版《日本第一》。到1987年,日本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超过美国。
 
在这十多年里,日本建筑界出现了矶崎新、黑川纪章和安藤忠雄,文学界出现了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影视界出现了黑泽明、小林正树,设计界出现了草间弥生、黑川雅之,日本的电器品牌、流行音乐、餐饮文化、围棋相扑,均独立成章,自成流派。
 
也就是说,三宅一生们的出现,是日本进入中产阶级社会的伴生现象。
 
消费者本土意识的觉醒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创造出一块新的审美土壤,所有的艺术及商品创新,都是新需求呼唤的产物。
 
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绝不是一百年前的日本,而是旧传统与新审美激烈冲撞及融合的结果。
 
3
 
2007年,美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HAY(合益),通过对当时中国数十位著名企业家的深度访谈,提出了“中国企业家素质模型”,我是这个项目的中方学术顾问。
 
合益在美国、日本、英国和印度做过同题项目,他们将中国的素质模型与其他国家的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些结论。在这些结论中,有一条最让我吃惊。  
 
合益认为:中国企业家面对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
 
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我一直迷惑不解,为什么身处全球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我们的企业家们却会“创新不足”?创新动力的缺失是才华不足,还是缺个心眼?
 
今天,我似乎找到答案了:有怎样的消费者,就会有怎样的企业家!所有的新供给,都是被新需求所呼唤出来的。
 
 
如果一个市场的消费者,都是性价比爱好者,如果所有人都以功能满足为最高需求,如果所有人——特别是年轻消费者都以国外时尚杂志或发布会上的产品为自己的审美对标。
 
那么,所有的企业家都将以“价廉物美”为唯一的制造哲学;那么,规模和成本是产品竞争的唯一法则;那么,模仿和跟进就是最大的创新。
 
三宅一生、安藤忠雄或黑川雅之,绝不可能出现在1950年代的日本,因为那时的日本,跟十年前的中国一样,是一个满街都是性价比爱好者的国家。
 
今天,发生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家及品牌迭代,就本质而言,是消费者迭代的结果。
 
4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产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的苏醒,是一个最重要的公共现象。他们的人数有多少,从1亿到1.8亿,众说纷纭,但是,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有力地主导中国的消费文化和审美取向。
 
他们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他们愿意为服务买单,他们开始提问:我们应该穿怎样的衣服,我们为什么要跟巴黎姑娘、纽约姑娘或东京姑娘穿同一件衣服?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中国的三宅一生。
 
 
他是一位极端的专业主义者,同时专注至偏执。
 
他必须很年轻——特别是在审美的意义上。
 
他肯定还不是什么协会的主席或副主席,他一定还没有当上“大师”。
 
他来自传统,尊重前辈,同时必须是他们的反叛者。他洞悉所在行业的流行趋势及技术变革,同时恪守本国的文化基因。
 
他的产品定价必须脱离成本,他的竞争优势与规模无关,他服务于趣味相投的圈层,他的产品溢价来自于认同感。
 
他绝不只取悦于富豪榜上的那些富人——这是可耻的,他的灵感来自人民,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他为邻家的姑娘和愣小子服务。
 
他浸淫于一个古老的行业,但是用新的工艺和范式,服务于新的人。他将一个个熟悉的物件重新想象和重新定义,让它们与当代有关,他因此被称为新匠人。
 
他们前所未见,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新审美、新价值观和新的手艺。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47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