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教培行业走出了‘至暗时刻’,但距离‘第二春’还有点远。”

文 / 巴九灵

正文开始之前,小巴先给大家看一张有趣的图片。

图源:网络

初看会觉得很奇怪很混乱,细品就会发现这是北京教培圈的帖子,内容都跟学生补课有关。出二(初二),出衷(初中),上阔(上课),屋里(物理),鹰鱼(英语),12张(1200元)……

教培圈之所以流行说“黑话”,是因为他们害怕被人举报。自从“双减”政策出台后,K9(小学和初中)学科类培训是各地教育局和市场监管局重点打击的对象。

但形势好像在变,就在这个月,教培行业出现了两件看似反转的事。

首先,各大教培上市公司都公布了最新的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它们的营收或利润有所上涨。

北大1980级学生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在2024财年(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的营收为43.1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9%。“双减”政策落地前,新东方的最高年收入也才42.77亿美元。

北大1995级学生李永新创办的中公教育,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16亿元,同比增长41.38%。

北大2002级学生张邦鑫创办的好未来,2025年财年第一季度(2024年3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净收入4.14亿美元,同比上涨50.54%。

财务数据之外,部分教培公司的经营也有改善迹象。

据悉,2025财年,新东方将向社会释放1.5万个招聘需求,其中校园招聘需求超过1万个。另一方面,新东方学校及学习中心数量,从2022年2月底的847间,增长到了2024年5月底的1025间。

这些数据表明,俞敏洪们似乎走出了“至暗时刻”。更有信号意味的是,近期高层发布的两份文件。

8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会议指出,要抓紧推进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开放。

有人把这两项政策解读为,“国家要给教培松绑,K9学科类培训要重见光明”。

但事实上文件出台后,各地政府非但没有放松对学科类培训的管控,反而加大了查处力度,打掉了一个又一个违规机构,处理了一批又一批违规教师。

因为文件提倡的“教育和培训”并不等同于学科类教培,公众还有更多的非学科培训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科培训想回到2021年“双减”政策发布之前的状态,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

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教培机构今年的业务增量,并非来自K9学科培训,而是来自非学科类培训和其他创新业务。

新东方2024财年第四财季报告显示,教育新业务营收录得同比增长50.3 %。新东方的新业务囊括了素质素养类教育、智能教育硬件、智慧教育业务、文旅……

不过,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空间也要打一个问号。

据澎湃新闻报道,一家具有22年办学历史的传统文化培训机构——秦汉胡同,最近出现了生存危机:多地校区被曝大规模闭店,教师员工和学生家长遭受较大损失,涉事金额或超千万元。

秦汉胡同上海中环分馆门口,大门上锁,图源:澎湃新闻

所以说,教培行业还存在不少隐患。非学科类培训业务的增量,到底能不能填补K9学科类培训留下的空白,还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中国正在面临“少子化”危机,每年的新生儿数量都在下降,学生总数也就逐年减少。这会不会影响中国教培行业的长远发展呢?

还有,我们处于科技大爆炸时代,现存的教培公司和教培老师,会不会被市场淘汰?

带着这些关于教培行业前景的疑问,小巴咨询了三位教育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吧。

大头有话说

“教培行业复苏”“教培行业迎来春天”,这都是对政策的过度解读。

政策所提到的“培训”,与一些自媒体解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并非一个概念。对校外非学科培训、职业培训、成人继续培训,国家政策一直是鼓励、支持的,而对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依旧实行严监管。

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是规范培训业发展,并促进提高服务质量,而非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其实,《意见》对“教育和培训消费”有进一步的界定。具体为: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鼓励与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在华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显然,推动培训消费的核心措施是由学校购买校外第三方服务为学生提供非学科课后服务,而不是一些自媒体所解读的开放学科类培训。

事实上,这并非新措施。

实施“双减”以来,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动学校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以此疏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而鉴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购买校外第三方服务,既可丰富课后服务的课程、活动,又可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支持非学科培训发展。

重庆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们体验传统蚕桑纺织

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中高考升学仍主要根据学生的考试总分、排名进行录取,部分学生仍有提高成绩进更好学校的诉求,因此,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进行从严监管后,出现了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包括有的进行非学科培训的机构,把学科类培训包装为非学科培训。

“双减”以来,K9的学科培训机构,大部分都在推进转型,比如新东方转型去做东方甄选,还有机构更多的是做非学科的培训。

在“双减”的前两年里,非学科的培训机构,要打擦边球开展学科培训是比较艰难的,但是2024年,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管有所放松,一方面因为监管难,另一方面也因为家长有现实的需求。

所以说非学科培训机构所增长的业务量,核心可能是进行的学科培训。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的激活教育和培训,其实不涉及义务教育的学科培训,监管措施并没有发生改变,学科培训想回到2021年“双减”政策发布之前的状态,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

教培的状况,可能只是在当前的监管措施基础之上,进行有限的放开,比如学科类培训实行更加合理的市场定价,调整开展学科培训的时间时长,但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实现营利性经营、允许资本进入,还是不能达到以前的状态。

AI进入教育培训,总体看来服务于学科培训,比如AI讲教育,基本上是对学生进行在线的学科类辅导,由于不是教师的互动直播,从现在政策角度上看,是没有进行该限制的,总体还是在服务学生的学科培训需求。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意见》)发布时,社会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培训机构过多,当时全国有50多万家培训机构,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覆盖范围很广。

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左右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比如学校的讲课内容,会被培训机构影响,因此《双减意见》发布,主要是规范K9(幼儿园到初中阶段)的学科教育培训。

《双减意见》发布后,学生培训的压力大大减轻,延缓了过度培训的浪潮,但《双减意见》也导致培训机构大量减少,市场化的培训资源无法满足需要培训的学生,以至于后来出现了隐形的培训机构。

今年教培的相关政策发布以来,教育培训机构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说明当前市面上依然还存在着刚性的培训需求。

存在这种需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教育的评价权力过度集中,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二是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

今年教培机构业绩的增长,与这两个因素都有直接的关联,如果后续没有相应的规范出台,未来一段时间,学科培训行业的增长业绩还会出现明显上涨,特别是对K9的培训。

另外,由于《双减意见》,本就确定了三年的工作目标,然后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培训机构的管理条例《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条例》)征求意见。

由于《管理条例》目前还没有最终发布,所以在这个时间空档,可能会出现交接前后的一些新情况,相关培训机构,也需要做好评估和应对。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两种对教培行业的误解。

第一,是对教培行业松绑的误解。误解源于今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但实际上该文件中的教培,与《双减意见》中提到的教培,内涵上是存在差异的,从政策角度来说,不算是给K9教培松绑,但在实施中,彼此会相互影响。

第二个误解是对少子化的误解,即认为少子化会使得教育需求减少,但这种理解过于简单片面。

少子化更多带来的是学位需求的减少。而教育需求存在教育质量、教育多样性等多种特征,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少子化趋势下,带来的教育需求都是增长的,所以未来少子化的趋势,可能会给教培行业的业务量带来更大增长。

教培行业是个很复杂的行业,要解决中国当下教培的问题,必须从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上深层次地去解决,让管理的权力分权,让评级的体系分级,甚至要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从不专业的领域退出,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的教育评价权、决定权、自主权,才能够深层次改进当下的教育。

当教育回归专业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教培行业中简单复制的现象也就会减少,回归多样化、理性化的增长。

现在各行各业都比较难,考公考编行业整体保持平稳运营。

我们服务的群体,大部分是宝妈。宝妈群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不缺钱的,工作太累,想进居委会轻松一点;第二类是已经失业在家的想找工作;第三类则是刚生小孩的。

从我的观察角度,教培行业的春天来临,并不存在。

培训行业的春天,首先是由招考比例来决定的。

但目前社工的招聘人数并没有变多,公务员的招聘人数也没有升高,只是考试的总人数变多了,这意味着环境竞争压力变大,而非培训类春天来临,只是教培机构之间的内卷。

现在有一个现象,考培类的小机构变多了,其中大多是从大机构离职之后创立的。

我是上海第一个出来做社工考试辅导的人,由于之前是在上海静安区某社区里面工作,从社区出来创办社工培训机构。

我印象中,2019年时只有我们一家专职做社工职业培训辅导,今年这类型机构在上海已经增长到6家,猜想未来还会更多,社区考试也会越来越难、分数越来越高。

总而言之,招聘人数没增加,报考人数增加,导致教育机构遍地开花。

另外,中小学教培行业现在虽然还有限制,但也有些松动了,导致许多中小学生教培机构开始蠢蠢欲动;职业教育培训目前都是受到国家鼓励的,我们合作的三家大专院校,应届生就业也会考虑社工。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513篇文章 5分钟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