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它相继失去了洋务派、维新派、知识分子以及工商阶层——几乎所有人的信任。

文/吴晓波

1905 年的中国,是近代史上最激进的年份。朝廷以令人眩目的速度推出了各项变革,涉及政治、社会和财经等诸多方面,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震撼之强早已远远超出百日维新时期提出的所有内容。

一个留给后世的悬念是,为什么变法力度如此之大,而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帝国的覆灭?覆灭是变革导致的结果,还是变革失败的结果?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经济变革与政治改革的权重分别有多大?

晚年的慈禧对财经变革的奏折几乎是“从善如流”。早在 1903 年 7 月,朝廷就专门设立了商部,成为中央政府制定商事法及相关法律的主要机构,下属设立了商务局、劝业道、商律馆、商报馆、公司注册局、商标局等各级商务行政机构,张謇等商业名流被延聘为商部顾问官。第二年 1 月, 颁布《钦定大清商律》,包括《商人通例》 9 条和《公司律》 131 条,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法。此后,又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商事法规。1906 年颁布《破产律》和《试办银行章程》、《大清矿务章程》等等。这些法律的拟订和发布,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整的商法体系,意味着中国公司由沿袭千年的特许主义,进入到了现代商业的准则主义。

1906 年,朝廷进一步将商部改组成农工商部,同时设立学部。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事法律

更有趣的是,为了表达重视商业的决心,朝廷算是费足了脑筋,虽然皇上手中已经没有“米”了,但还是可以送出一大堆的“帽子”。在专门公布的《奖励公司章程》中就明确写着,“现在朝廷重视商政,亟宜破除成见”,于是规定,奖励之大小视集股之多少而定,集股 5 千万元以上者,奖予商部头等顾问官职,并加一品顶戴;集股 2 千万元以上者可封一等子爵、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1 千万元以上封男爵,5 百万元以上、8 百万元以下者,则奖予商部四等顾问官,加四品顶戴。一个叫张振勋的商人因集资招股和捐献“贡献尤大”,被授予侍郎衔三品京堂候补、考察商务大臣、太仆寺卿。

这种重商政策,自秦始皇以降,千年一见。民国学者杨杏佛曾感叹地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办实业之工商,一扫数千年贱商之陋习,斯诚稀世之创举”。这种用行政等级“吸引”和“奖励”企业家的行为,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百年以后仍屡试不爽。

清政府在经济领域接二连三地释放出来的变革决心和措施,让帝国气象为之一新。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认为,“只是在 1905 到 1911 年中国工业出现之后,利润的诱惑才占了上风,经济收益才变成主要动机。”很多学者认同,1905 年前后数年,“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公司创办数量超过了洋务运动 30 年国家投资的总额。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安原美佐雄因此断定,1905 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新起点,即从“国家兴业时代”进入到了“国人兴业时代。”

跟经济变革上的大刀阔斧相比,清政府在社会变革上的力度稍稍下降,而在政治变革上则是迟疑摇摆。当时最重要的变革呼声是君主立宪。

在这一点,洋务派和维新派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他们都成了立宪派。六年前被追杀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已成主流。1905 年 6 月,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连连上奏要求立宪,当时全国八大总督中有五人明确主张立宪,朝廷在 7 月发布圣旨,同意委派大臣出洋考察。

清廷委派大臣赴各国考察立宪

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1906 年 9 月 1 日,慈禧终于下达了“预备立宪诏书”。立宪开局看似大顺,但是其后的推进却非常的艰难。1907 年秋,民间向政府呈递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各省闻风响应,中央政府无动于衷,1908 年 8 月,政闻社因“明图煽动,扰乱治安”的罪名被查禁,同时,朝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正式宣布预备立宪,预备期为 9 年。立宪派很是不满,觉得预备期太长。最大的变数出现在 11 月。14 日,百日维新后就一直被软禁的光绪皇帝去世,一天后,慈禧太后去世,两人死期如此接近引发无数猜测。三岁的溥仪被抱上皇座,其父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国号宣统。慈禧的去世让帝国失去了一个铁腕的统治者,原本就威严尽失的中央政权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载沣等人为了维持满人统治,组建了一个“皇族内阁”,通过种种手法剥夺了汉人总督们的权力,还逼着当时声望最高、继李鸿章之后最有权势的袁世凯交出大权,回老家钓鱼。自此,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大臣开始对政权产生严重异心。

在野的立宪派的绝望则是因多次请愿运动的失败而酿成的。1909 年 12 月,奉天、吉林、直隶、江苏、湖南等 16 省的咨议局代表在上海聚会,委派代表进京请援,要求速开国会,清政府以“筹备既未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划一”为由拒绝请求,第二年的 6 月,请愿团再次北上请愿,清廷仍然拒绝松口。10 月,参加请愿的人数急剧增加,规模扩大,不少省份出现游行请愿行动,政府恼羞成怒,在一些城市进行了强行镇压。张謇等人从此大为失望。朝野破局。

就这样,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它相继失去了洋务派、维新派、知识分子以及工商阶层――几乎所有人的信任,颠覆式革命已成必然之势。

 

本文版权归“吴晓波频道”所有,如要转发,请标明来源“新浪微博:吴晓波频道”。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488篇文章 5分钟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