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恢复商户们的生意,亟需解的或许是人们心里的封条。

 

文 / 巴九灵

 

12月5日上午7点,刚忙完营业准备的许良,侧头趴在玻璃门上,用指甲一点点抠贴着场所码的胶带。

 

前一天晚上11点30分,大区经理在店长群转发了一则杭州发布的通告,并说:“明天可以轻松些了。”

 

12月5日上午10点,大区经理又在工作群进一步通知,公司已确定撤掉门口扫码测温岗及场所码,店员只需在收银台查看绿码即可。

 

地铁、公交、商场、菜场、沿街小店……杭州大部分公共场所的早班工作人员,12月5日这一天的营业准备中,都多了“撤码”这一项。
 

商场门口已经撤去场所码

 

12月4日晚11点,杭州市发布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其中包括“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等措施,12月5日起实施。

 

北京、成都、石家庄、广州、深圳、昆明、南宁、哈尔滨、郑州、武汉、济南、南昌、宁波、无锡等地,同样在12月5日、6日陆续开始实施新的防疫政策。

 

12月7日午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新十条”。

 

“不要求核酸”“不查验健康码”成为共同的关键词。

 

地铁站墙上空了一块,商城门口没有堆着立牌,进店不再有人喊一句:“麻烦场所码扫一下。”

12月5日,乘坐杭州地铁不再查验核酸报告

 

一切,都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有些事在做减法,有些事却在做加法。

 

1

“回到原来的样子”

 

“不用扯着嗓子喊,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忙完一波早高峰客流的许良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好好说说“减码”的变化,他表示,对于“减码”的举措,店里员工都非常乐意接受,甚至不需要适应。

 

今年是他在某连锁咖啡品牌做店长的第3年,疫情初始,他刚接手现在这间位于商场一楼沿街的门店。对许良而言,撤码后最直观的变化,是不需要安排员工去门口做扫码引导。

 

但这并不意味着岗位的变动:“我们都是滑位过去的,比如点单的员工如果有空,就会到门口去看一下进店客人的场所码,如果很忙,则会在点单时要求客人出示。”停顿几秒,他又补充了一句:“人力不允许我们一个人站在那里。”

 

据他介绍,整个区组十几间门店,都是这样操作,并没有安排专人查码。“减码”,于门店而言,是减少了一项容易引发冲突的工作内容:“以往客人走到收银台或者只是拿一杯外带饮品,我们要看场所码,他们还得折回去扫,有些客人就会不耐烦,甚至跟我们起争执。”

 

另一个让许良觉得愉快的点是,社区、街道将减少对于防疫措施的检查,这令他们紧绷的防疫神经放松了下来。

 

据上游新闻报道,11月10日,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对县城内一奶茶店疫情防控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因店员先说欢迎光临,后要求扫码,被认定没有严格执行扫码、验码规定,勒令奶茶店关停一天。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相关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达4.5亿,随后肇州县官方回应,已成立调查组对管理部门执法不当的问题做出调查处理。

 

但此类新闻,仍令同为餐饮行业从业者的许良心悸:“我们很怕因为漏扫码,刚好被查到,影响正常营业。”

 

他所在的品牌,以服务见长,但疫情这几年,公司发布的工作重点除了常规营销节点外,都在强调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实。当拿着测温枪追着客人扫码的操作不复存在,当服务业回归服务,他开心地说起刚才在吧台与熟客聊天的事。

扫码测温已成为过去

 

一整个上午,许良的工作群并没有接到关于“减码”的其他安排,当晚小巴再次询问时,他依旧表示在备货量、人员安排等方面,没有任何改变:“今天的业绩甚至降了,可能是周一的缘故吧。”

 

与许良们一样因“减码”而快乐的,还有轮值到近地铁出口的商城保安唐姐。

 

12月5日晚6点,她对着一波又一波从地铁站涌入商场的人流喊:“请出示绿码。”半小时后,唐姐的嗓子已有些沙哑,但她依旧乐呵呵的,还时不时在出示绿码提醒后加一句:“里面好吃好喝好玩的都有哈。”

 

唐姐告诉我们,早上十点上班时,领导通知今天不用扫场所码,但需要看健康码。“大家不知道,所以我要喊一下。但也比从前快了,不用堆在门口扫码,这边地下一层,网还不好。”正说着,从地铁站涌来十几个人,出示了健康码便推门进了商城。“你看这样多快。”唐姐笑着补充。

 

与许良所处门店一样,商场查码的岗位,同样是“兼职”。唐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岗位,或在车库看车放车,或在门口站岗,或在商场内巡逻,而当有了“查码”这项工作后,保安的岗位才流动起来:“现在一小时轮一次岗,如果以后健康码也不用看了,那就回到原来的样子呗。”对于工作量的减少带来的裁员可能性,唐姐没有丝毫担心。

 

12月7日,唐姐的“预言”成真了,“新十条”规定: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当晚唐姐和同事们就已无需在商场门口站岗。

杭州某商场门口无人站岗查码

 

2

“总会越来越好”

 

与工作量减少的店员不同,自负盈亏的小商户们的快乐,或许还要打个问号。

 

“昨晚来听相声的客人只有4个,比演员都少。”12月5日,杭州笑海相声会馆的李经理在电话那头抱怨道。

 

与其他大多数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相声会馆不同,笑海在杭州扎根多年,已有三个固定演出场地,李经理所说观众比演员少的那场演出,就在其中一个可容纳150人的场馆内。

 

据李经理介绍,即便是前些年疫情期间,演出上座率也在40%左右:“最近杭州新增、黄码多了起来,客流就很明显减少了。其实11月、12月都是亏的。

 

除对客流量的影响外,由于时不时变码,笑海的正常演出也遇到阻碍。“上周还有演员突然说自己黄码了,出不来,被隔离了。因为晚上就要演出,只好临时换节目。”李经理停顿了几秒,语调突然升高,“政策实施之后,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应该会变低吧。”

 

能够听出来,李经理对于“减码”“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政策实施,非常开心,对客流的回归也信心满满:“我们的观众基本都是年轻人,不太会担心这个病的影响,担心的更多是困住出不来。如果能够自由行动,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出来看我们演出的。”

 

在小巴致电前,李经理早已与团队开会,规划提高上座率的方式,包括开展抖音直播、推广线上特价票活动等等。

 

提及担忧,李经理说唯一就担心政策又变回去,除此之外,便是认真准备,静待客人回归:“可能这周末上座率就会高一些吧。”末了,李经理嘿嘿一笑。

 

开女装店的杨怡没有李经理那么外放的乐观,虽然仍按原定计划备好冬装的货,无论是线上线下,都与店员积极做着营销,但在店门口透气的杨怡告诉小巴,这几日客流量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有熟客在微信上跟她说,没有安全感不想出门。“我反而担心放开后客流变少,总需要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去适应吧。不过最难的时候都过来了,总会越来越好的,对吧?”

 

杨怡的预估不无道理,以美国的堂食消费数据来看,度过疫情高峰后,至今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预期水平,但终究好过2020年。


 

3

“害怕但相信”

 

除时间外,恢复商户们的生意,亟需解的或许是人们心里的封条。

 

“你会害怕吗?”

 

无论是许良、唐姐还是服装店主,抑或是在他们店里、在街上、在核酸监测点、在菜市场、在公园遇到的所有人,小巴都问了同一个问题:“不用做核酸,不看健康码,你会害怕吗?”

 

他们中的大部分年轻人非常乐观,认为自己身体强健,且有疫苗护体,即便不幸“中招”,也会像感冒般不痛不痒。

 

唯一一个在许良店里沟通的年轻男士表现出了担忧,由于工作原因,他时常需要全国各地跑,但他担忧的并不是自己:“我怕自己感染了再传染给别人,我以前戴口罩的频率可没那么高。”

 

而12月6日清早,小巴在菜市场、公园、核酸检测点遇到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几乎都给了肯定的答案。

人们都戴着口罩

 

“这个肯定会害怕,因为核酸不要求了,大家生病了自己也不知道。”一位刚从菜场买完菜出来的68岁老人尽力说着带方言腔调的普通话。

 

当被问及接下来打算怎么做时,老人将“相信”二字重复了三遍:“我打过疫苗了,相信这个是有用处的,我也相信政府会保护好人民,我们就积极配合,戴口罩,公共场所少去,相信会好的。”

 

正沟通着,另一位阿姨凑上前来,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整体方针是好的,之前国家帮我们把关,现在要自己把关了。但我就是心里没底,身边也没人得过,只看手机上电视上别人在说,到底严不严重、有没有后遗症,真真假假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害怕但相信”,每一个说出这句转折的人,脸上的表情都无比真诚,他们中有一些人的眼睛甚至有些混浊,但面对小巴的追问,没有丝毫犹豫躲闪。

 

另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句子是“自己保护自己”。

 

12月5日,我们曾发布一篇名为《层层减码的背后,谨防“第一次冲击”》的文章,提醒大家切莫放松警惕,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事实上,在菜场对面大排长龙的核酸检测点,当我们问及已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为什么依旧排队做核酸时,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自己保护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一下子放开胆子还是有点小的,谁知道哪个感染哪个没有,要自己保护自己的。”一位排在队尾的阿姨如是说。

 

这个答案,同样出现在逛商场的年轻人、买菜的老人,以及工作中的许良、唐姐、李经理及杨怡口中。即便没有明确要求,但他们和身边的同事仍默契地决定坚持72小时核酸,认真佩戴好口罩。

 

“我还是按照规矩来,反正把命都交给国家了呀。”老人提着一兜青菜,笑着打趣。

 

4

“减码”下的新问题

 

这几天,小巴看见了开心的店员、积极的商户、心大的年轻人以及略显担忧却仍选择相信的中老年人。他们都是活跃在曾被场所码“封印”的公共场所中的个体,他们的反应,共同构建出“减码”后最直观的模样。

 

而停留在他们活跃的地方观察,小巴发现解封人心的路上,出现了新问题。

 

首先,是人们的惯性与信息滞后问题。

 

“减码”当天上午,小巴的奶奶买菜回来便说起,不知为何,今天的核酸队伍是以往的两倍多。6日早上8点,小巴前往一核酸检测点,在停留的半小时内,队伍一直在不断延长。

排队做核酸的人们
 

“做一下保险”

 

“每天路过都会做”

 

“不知道不用查核酸”

……

 

在简单了解后,小巴发现,这些是新政公布后人们仍排队做核酸的主要原因。

 

9月3日晚,杭州发布调整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通告,将检测频次由7天调整为72小时。此后3个月,没有再做变更。

 

我们常说养成一个习惯只需21天,长达三个月的核酸检测习惯一夜改变,引发的紧张与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排队做核酸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中老年人的信息滞后问题,也需较长时间来纠正。

 

然而,排队做核酸引发的人群聚集,与如今各地的防疫政策相悖,或许会带来不必要的新问题。我们昨天询问过一位保定市民,她说她的亲人朋友,多是做核酸后开始有症状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知道政策,部分群众仍惯性相信离自己更近一级的“有关部门”的通知。

 

“网上看到这个消息了,但社区也没通知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实行,就还是来做一下。”一位大伯磕磕巴巴表达了自己“知道但不完全知道”的纠结。

 

同样因街道感到纠结的,还有许良。为了方便检查扫码情况,街道要求他们门店临街一侧的大门上锁。从12月5日,直至8日晚,许良联系街道询问能否打开临街大门,街道始终未给肯定答复。

 

“守规矩”的国人,经历过往的层层管理后,似乎已将新政策的接受与落地进行了切割,对于如今快步走的新变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12月7日晚,与“新十条”一同在朋友圈刷屏的,还有一张照片,身穿防护服的大白背对镜头坐着,他的背上写着3个大字和1个英文单词:全剧终,END。
 

图片来源:网络

 

许良刷朋友圈看到了这张图,小声嘟囔了句:“我觉得这张配图不对,不能叫全剧终,因为疫情还没有结束……”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话题:



0

推荐

吴晓波

吴晓波

47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7年起出任第一财经频道《中国经营者》栏目主持人。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

文章